赵仕斌:我在1982年结婚后,向银行贷款1500元买了一辆二手的手扶拖拉机跑运输,拉木材到加工厂,50元一车。当时,我是乡里最早开拖拉机的,现在退休的老交警都说我当时是“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家伙。”就这样过了半年后,我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建了房子,家里还开起了小商店,养了10多头猪,办了个酒厂。在1989年的时候,一年收入都是5000元以上,日子都过的很美,可以说是乡里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十里八乡的一些老人当时都说,要是当时把女儿嫁给我就好了。
赵仕斌:在这拉渡船的人换了好几个,因为待遇实在太低了,都没有人愿意坚持下来。没有人拉船摆渡,村民只能是谁过就谁拉。大人可以有足够的力气,能拉得动那艘笨重的渡船,可是对于那些要到对面河岸去上学的小学生就很困难了。由于大人忙于生计,无法顾及,小学生家在对面河想要过渡,力气不够大,靠自己拉,根本就不可能。
2002年9月份时,我开着拖拉机经过渡口时,看到有学生坐在江边等着渡船,有些学生等不急就脱了衣服游泳过去。我当时问“怎么没人来拉船呢?”学生说拉船的人没看到。后来我找到拉船的人时,对方直接就说“我不来拉,你来吧,你来拉吧。”
我如果来拉船就没法开车,但一看到学生放学后游泳回家、河水上涨不能去学校读书,心里很不舒服。万一小孩游泳溺水了怎么办?考虑到这些,我就对自己说,“在渡口做一个摆渡工。”2002年10月1日,我把车子卖掉后就来到渡口做起摆渡工。
赵仕斌:我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30元,家庭收入一下就少了很多,我也想办法在河边捕鱼,晒干后拿到乡里卖,平均下来一天能捕到1斤多干鱼。后来,乡里有一家饭店知道我是黄洞渡口的摆渡工,就指定要我的鱼,每斤给25元。
我住在黄洞村青湾小组,距离渡口有十分钟的距离。从2002年在这干上摆渡工后,逢年过节都没办法回去,都在这里守着这个船。夏天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9点,冬天早上7点多到晚上8点,不断有村民过渡。我做了个统计,每天有300多人坐渡船,我一天至少要拉200个来回。
我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个肩膀很痛,晚上不能休息,痛得睡不着,就像我现在的手掌,你看拉的,这些都起硬茧了,现在皮都脱了。为方便村民出行,我在渡口边搭了一个小棚,吃住都在这里。开始家里人还不是很理解,后面就慢慢地支持我。爱人有时过来帮做饭,帮我拉拉船。她后来通过培训也办有内河小型船舶渡工证。我小孩(独生子)现在大学毕业后在南宁工作,他也是很支持我的。
赵仕斌:2010年12月的深夜,一位村民的儿子发高烧,需要去河对岸的黄洞乡卫生院看病。当时,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村民给我打电话。如果不是非得过河,村民是不会在半夜三更打电话过来。我从床上爬起来,把村民摆渡过了河。当时天气很冷,河面还吹着大风,手指冻得通红。凌晨5点多钟,村民背着小孩来敲门,说要过河回家,我起来把他们摆渡过去。
我还救起6名落水者。2005年的一天,有一位65岁的村民,撑着一只小船在河边捡柴火不慎掉入河中,我当时一听到呼叫声,就跳入河中,把她救起来。现在她70多岁了,身体还很好。
这艘渡船焊装的两个铁栏杆,中间间隔很宽,小学生放学回家喜欢坐在渡船上探出头到船外玩水。这样太危险了,我后来就砍了5根竹子捆在栏杆中间,把间隔缩短。在摆渡时,唱自己编的山歌,给小学生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13年来,村民对我都很照顾。他们坐渡船回家时,在我的小棚子边上留点菜。黄洞河东岸还走出3个大学生,他们从小学起就坐我拉的渡船。现在他们每次回家时,都会给我带上些水果和吃的东西,关心我的身体情况。我的电话,河东岸的村民都存有。
赵仕斌:2014年11月份,我晕倒在船上,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和胸椎病,医生叮嘱我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还要定期复查,已经不适合再继续拉船了。现在村里另安排了一名摆渡工来接我的班,但我还是愿意坐在渡口边上,看着这艘船在河面上来来去去,我心里就踏实。
2015年是黄洞瑶族乡建乡30周年,政府规划在渡口200米范围内建设中型停车场1个、游船码头和人行铁索桥各1座,以及开通3公里的沿江林道,为两岸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交通条件。
人生在世只能活一次,能为村民做好事,也是快乐自己。所以,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早日在渡口上修建一座桥,让村民们出行方便,子子孙孙都方便。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广告 | 意见建议 | 版权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083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512006001
网警备案号:45010302000154
ICP证 桂B2-20040022-10 广西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4小时举报电话: 0771-569099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