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购物难维权 人大代表呼吁加强电商监管
经常使用微信的人不难发现,原本作为大家发表日志、晒幸福、与朋友沟通的交流平台,最近却被一些有“心”人看见了商机,在公共平台做起了生意,衣服、包包、食品、化妆品代购等等,只要能卖得掉,都会在朋友圈里兜售。有记者的抽样调查显示,90%网友所在的朋友圈都有人在卖东西。但是,由于商家大多没有正规资质,且属于私下交易,一旦发生纠纷,很难维权。
“朋友圈”变卖场 这样真的好么?
据资料显示,目前微信总用户已经高达6亿,朋友圈营销也渐成规模。国内一家第三方微信服务商对朋友圈商家统计后,于近期发布《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朋友圈商家平均月流水为94989元,月流水超过10000元的占一半以上。这也意味着,朋友圈中的大部分推销者,每月都能推销出去万元以上的商品。
市民张女士就摊上了这样一件事,她的“朋友圈”购物经历彻底伤了她的“面子”,花99元买的大牌面膜“试用装”,用了之后过敏,上医院花了180元购买了药膏涂抹,一个星期后面部红肿才褪去。
首先付账方式有风险。与淘宝网店相比,微店的交易缺少第三方的安全担保保障,基本都是先付款到老板的银行账户后发货。其次,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很难保留有效证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货不对版时,出于朋友情面,只能默认,难退难换。第三,很容易为一些不法商贩经销违规、仿冒产品搭建平台。
热门文章推荐
观点PK
朋友圈代购好不好?
朋友圈购物维权难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在2014年年底公布当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正品率只有58.7%,其中淘宝网样本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记者从南宁市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至今为止未接到过一例来自微信朋友圈的消费举报。“哪里好意思啊?大家都是亲人或朋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网友“小不点”告诉记者。
3
朋友圈的交易行为一般没有发票和交易合同,在发生纠纷时,往往碍于情面,一般消费者都会自认倒霉。不过,朋友之间的买卖也应当注重正常程序,尽量让对方提供有效的发票等。即使没有发票、合同等,也要注意留存银行转账记录、交易双方对话记录等,这些是形成买卖合同关系的过程证据,发生纠纷维权时可以用上。
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集体“炮轰”电商假货泛滥,建议电商规范监管的呼吁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回应。3月7日,在全国人大湖南团第三次会议上,马凯与会并听取湖南团人大代表意见后指出,在全国人大财经委起草的《电子商务法》未出台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应迅速研究制定政策,可先期出台相关规范电商、加强监管的若干意见、条例,切实规范电子商务行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由于微信朋友圈商家很多没有经过微信平台的认证和审核,也未办理工商登记,工商部门查处起来难度较大。像消费者通过微信聊天,直接通过网银付款,这样的行为属于私下交易,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国海处在为电子商务立法的进程当中,相关法规还不尽完善,因此消费者更需要警惕,避免遭遇消费陷阱和欺诈。
0人赞文章
手机阅读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