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广西,殷切叮嘱:“各族群众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5周年之际,广西云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民族团结奏和音 壮美广西谱新篇”为主题出镜访谈,深入浅出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基本任务等,探讨广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实施路径。本期邀请到的访谈嘉宾是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郝国强。
记者:您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郝国强:欧洲与中国面积差不多大,今天有45个国家,为何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按照著名人类学家乔建先生的说法,世界上多民族的国家很多,但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最终能够共存共荣以大团结为结局的却绝无仅有。
我认为,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和不断完善的政治思想,主导各民族参与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历史上的显著特征。这种思想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欧洲各国对于民族的界线,分化得清清楚楚。而中国古代史中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一线相承,同是中国人。中国自古并不拿血统来做民族的界线,而是将文化视为民族界线。通过以文化为标识的“天下一家”观念,中国人轻易就把“民族”和“国家”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到了秦汉,中国就已经是一个民族国家了,中国人就是在同一个中国文化中陶冶而成的。
周朝以后,随着疆域扩张和族群迁徙,“同文”“共祖”现象开始出现。随着“汉字”文化圈的扩展,各族群不断交流融合,产生了以黄帝为“共祖”的传说体系,“天下一家”成为普遍认同的观念。比如广西地处岭南,盘王神话在岭南地区苗族、瑶族和畲族中广为流传,被视为瑶族的始祖。
干宝的《搜神记》里有这么一段话:“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篱,复之以盘,俄尔顶虫类化犬,其文五彩,因名盘瓠……”这是关于盘瓠神话流传得比较广的版本。
在这段记载中,干宝将盘瓠的起源与高辛氏,即帝喾,也就是黄帝的曾孙联系起来,将盘瓠神话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神话传说体系,“槃瓠”和“伏羲”的共祖叙事将岭南族群纳入黄帝世系的神话体系;与此同时,通过同胞叙事将各族群纳入大家庭中,进而形成“天下一家”的共同体意识。
记者:广西有哪些文化标签是烙印着民族融合的印记?
郝国强: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了,各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多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周边其他民族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交融。举个例子,大家很熟悉的一个节日——三月三,古代叫上巳节,发端于中原地区,汉族的习俗是“祓禊[fú xì]”。上巳节发端于周秦时代,汉魏六朝定名,并确定在夏历的三月三日,此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它仍然以不同的节俗形式活跃在城乡民俗生活中。在广西它还成为现代城市节日,三月三的歌会盛况空前。汉族节日“三月三”,如今在西南地区仍旧为广西壮族、海南黎族、浙江畲族、贵州布依族广大少数民族所享用传承,这是节日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力量的鲜活呈现。
还有我们广西人很熟悉的米粉和六堡茶。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都是南北方民族经过长时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产物。这一碗米粉反映了广西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文化共享与和合共生。遍布大街小巷的老友粉、螺蛳粉、桂林米粉里,蕴含着壮族传统的“稻作”文化、汉族的“卤”文化、瑶族的“辣”文化,以及侗族、苗族的“酸”文化等等。
六堡茶是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交融共生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象征和载体。岭南先民通过“舜帝南巡苍梧之地”“茶箩娘”等民间传说将六堡茶文化融入了中华茶文化体系;从瑶族内部的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的师徒传承,标志着“瑶族茶”成为了各民族共享共传的六堡茶;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六堡茶产业形成了多民族互惠共生的经济共同体。总之,六堡茶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属性,成为更具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化创新交融的经典案例。
记者:如今广西在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您认为全区上下该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扎实推进示范区的创建?
郝国强:“教育引导是基础,文化传承是关键,创新发展是动力,共建共享是目标”。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非遗进校园”让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营造广西多民族共居的文化空间,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传承作为核心,既保护传统,又促进文化多样性。创新发展则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元素,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是一座“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最终,共建共享的目标指引我们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广西应利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讲述民族团结故事,推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创新交融,以文化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