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螺蛳粉,六堡茶,漓江水……广西好物,多样姿态,文化味道。在全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启动之际,广西日报-广西云自4月27日起陆续推出“殷殷关切·点赞好物”系列报道,以小见大,由物见思想,通过展示总书记点赞过的广西好物发展现状,呈现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见证广西发展提速、经贸繁荣、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幸福宜居的壮美广西新画卷。
本期,让我们走进“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看看漓江如何让水清岸绿、鱼翔鸟飞。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并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一路上,他反复叮嘱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把桂林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城市。”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近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永恒主题,从严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开展漓江全流域环境治理。2022年,桂林市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漓江的4月25日定为“漓江保护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自觉参与漓江保护达200多万人次。
秀丽的漓江风光。
桂林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17个生态大队、172个生态中队,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配备专职生态警察213人、生态辅警1684人,查处系列案件,保护生态环境,老百姓称他们是“二郎神战队”。
按照水清、水畅、岸绿要求,桂林市深入开展漓江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3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对漓江10条支流进行截污集中治理,沿岸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治乱、治水、治景”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科学保护漓江,加快建设数字漓江5G实时监管平台,实现对漓江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监控。积极探索沿岸山林流转保护、旅游收益分红等举措,漓江沿岸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大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推动绿水青山持续转化成金山银山。
朝着“山更青、水更蓝”的梦想继续前行。
设立“漓江保护日”一年来,漓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桂林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组激励。今日的漓江,白鹭成群,金鲤鱼自在畅游,百里漓江呈现水清岸绿、鱼翔鸟飞的美好生态画卷。
漓江上的巡逻队。
2023年是设立“漓江保护日”的第二年,桂林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加快推进全流域保护漓江、全覆盖治理漓江、全方位提升漓江。启动“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创建工作,主动融入大数据、智能化等前沿科技,全力打造智慧执法司法的新模式。桂林山更青、水更蓝的梦想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广西首批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在漓江首航,1200艘“燃油驱动”游览排筏年底前将退出历史舞台。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向漓江投放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5万余尾,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023年“五一”假期,漓江水上游览共接待游客20.55万人次,漓江精华段星级游船受到游客青睐,共开航423班次。“距离上一次游漓江已经有5年的时间,现在重游故地,发现漓江的水域比以前更加的干净,桂林山更青、水更蓝了!”“五一”假期,来自山东的黄女士一家到桂林漓江游玩,她表示现在的漓江风光更加秀丽,旅游体验感倍增。
下一步,桂林市将动员、引领全市上下,始终牢记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是“国之大者”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加强漓江源头保护和支流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等工程,把漓江10大支流打造成水系公园,加大漓江流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桂林样板”,让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这一宝地永续人间、更加美丽。
(本文图片由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桂林市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