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抗战记忆:"凤姐"逃婚去参军 战地宣传出大力

易凤英。 资料图片

我的抗战·广西记忆30

“凤姐”逃婚去参军 战地宣传出大力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大家叫她“凤姐”;她“不爱红妆爱武装”;她曾两度参军;她曾受到周恩来同志接见……她是出生在桂林义宁县(解放后划归临桂县,今桂林市临桂区)五通圩泗江村的易凤英。

    为了逃避旧式婚姻,1931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易凤英悄悄离开了家。此一去,便踏上了抗日道路

    

    逃婚参军

    易凤英逃婚那年16岁。婚事是她孩童时,父母做主订下的——把她许配给了西南村一个鞋匠的儿子。

    易凤英懂事后,死活不肯。随着年岁增长,男方催着完婚,易凤英父母也朝夕劝说。易凤英表示,这违背自己意愿,宁死不从。

    逃婚那晚,风大雨急。易凤英一路狂奔。到了义江边的泗江渡口时,才发现因河水猛涨已封渡。走投无路之时,她硬着头皮敲开了渡口边一秦姓艄公的门,恳请帮忙。艄公同情她,连夜将她送到五通镇。之后,易凤英偷偷跟着那些到桂林做大米生意的小商贩,抄小路到了桂林。

    易凤英先寄宿在亲戚家,后来通过亲戚调解,她的父亲终于同意她留在桂林,并进入小学读书。

    1934年,易凤英小学未毕业,便越级考入桂林女子中学。两年后,“抗日反蒋”的“两广事变”爆发。易凤英走出校门,进行抗日反蒋的宣传活动,并到南宁参加第一届学生军。

    在此期间,她作为学生代表,常与桂系第十五军上层接触,为学生抗日救国运动争取条件。然而,随着“两广事变”的平息,学生军宣告解散。易凤英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感到有劲使不出,十分无奈。不过,这年,易凤英有了一个最大的收获——因表现突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后,中学刚毕业的易凤英再度来到南宁,几经波折,参加了第二届广西学生军。如今能看到的易凤英留下的一张照片,便是她在集训期间所拍摄的——她头戴钢盔,脚穿草鞋,腰系皮带,腿扎绑腿,一副英姿飒爽的样子。集训时,易凤英被指定为女生队第一班的班长,大家称呼她“凤姐”。1937年12月14日,她与学生军一同北上抗日。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